【烟波杂谈】图文&短视频&长视频 哪个才是自媒体的未来?(Ⅰ)

我刚刚建公众号的时候,将这一消息发了朋友圈。

此时有好几位亲戚跟我说:你也注册个抖音账户呗。

那时我意识到,在短视频为主流的当下自媒体漩涡之中,

似乎图文自媒体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已有传播优势。

现在无论什么年龄段的群体大多是短视频自媒体的忠实拥簇者。

而这又恰好想起我之前的一些观点和思考,于是就带着我的经历与见解来敲出这篇文章。

●序 当图文自媒体点燃自媒体行业的篝火

其实自媒体的岁数可比我大——实际上,算上早年间的博客来讲,自媒体这个词可能已经至少有二十有余的岁数了。

我们已无从知晓自媒体这个词的具体来历。我唯一查到的信息在维基百科,但其来源真实性存疑——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两位联合撰写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但是像博客这种自媒体是几乎得不到平台给的任何红利的,亦或者说,曾经的博客时代(当然,对于现在的博客来说,热潮虽已减退,但未销声灭迹)用户与平台间界限分明。

平台只是提供给内容创作者的一个写作平台,而基本没有将其中个人营造的自我品牌来进行大规模的盈利化。

那时的博客大部分人的内容创作几乎都不为利往,只是个人与团体的内心发言罢了。

而微信公众号的出现,让这一现状多少出现了些许改变。

或许已经没有人记得OICQ这个名字了,更不必说他的被模仿者ICQ。但现在,QQ这一名字已家喻户晓,ICQ是什么或许已经不再重要了。

所以当国内又有人通过模仿来获得成功和滚滚红利时,那位曾经的模仿者就又开始坐不住了。

2006年3月21日 “just setting up my twttr”

2009年8月14日 新浪微博启动

2011年1月21日 微信推出

2012年8月17日 微信公众平台上线

......

最后的结果也非常明显——微信借腾讯在QQ上十几年的用户积累获得了成功,而微信公众号继而在这庞大用户基数下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关注与流量,成就了一个新的自媒体新人爆红广场。

而我觉得公众号的最大亮点,是“熟人传播”

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后,一般情况下会先由作者个人进行转发推介,之后再由其文章内容的认同者进行转发。

这个过程乍一看很普通,但因为在朋友圈与微信好友之间的粘性远比其他平台的博主与粉丝之间要高

(如果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在他使用微信聊天或刷朋友圈时就可能无意识的看到更新,而不是打开特定专用应用才能看到)。

因此,每一篇在万千自媒体中脱颖而出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会随着其一轮轮转发

(包括后期推出的在看功能)产生的指数级阅读增长,

使得文章与读者产生共鸣,

公众号作者获得大量粘性较高的用户关注,

最终让微信公众号成为自媒体行业爆发的风口。

对我来说,先不讨论我是否已经错过了这波爆发,

就我注册微信公众号之后已经感觉到公众号的盈利与变现实际很难

(因为在初期可能都需要自己个人的一部分人脉和资源来实现,而我也正巧没有),

但我猜想也许后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会相对可观。

而这部分可观,大多来源于在微信内部传播文章的亿万用户之中,

是他们造就了无数的100000+爆款的热度 和个人自媒体的品牌所折射出的商业价值。

(当然,本篇我们只讨论个人品牌微信公众号,对诸如服务号等非个人运营的公众号暂且不说。)

时至今日,微信公众平台的Flag依旧显眼的放在主页左端,提醒着每个新入局的自媒体菜鸟(包括我)们——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本篇为该文的第一部分,后面的部分将会在近期更新,敬请期待。)